文/張浤榮
膜性腎絲球腎炎是蛋白尿原因的其中一種,又分為兩種類型,分別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兩種,所謂原發性是指由腎臟本身的原因產生的,而次發性是指由身體其他原因所產生的。
膜性腎絲球腎炎是蛋白尿原因的其中一種,又分為兩種類型,分別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兩種,所謂原發性是指由腎臟本身的原因產生的,而次發性是指由身體其他原因所產生的。
通常次發性膜性腎絲球腎炎之治療需要根據其背景原因去探討,因此不在本文所討論的範圍。
原發性膜性腎絲球腎炎好發於50-60歲的年齡層間,其病程相較其他疾病的預後較為溫和,會達到洗腎的機會略少,但仍有約10-20%左右的患者將來可能進展到需要洗腎。
膜性腎絲球腎炎在腎臟病理檢查的三個項目中,分別是光學顯微鏡、螢光顯微鏡與電子顯微鏡,都各有其獨有的特徵。因此,如果沒有接受腎臟細針穿刺病理檢查,就無法確定診斷。
然而,是不是所有病人都要接受腎臟細針穿刺病理檢查呢? 如果患者發現疾病或尋找醫師的時機已經太晚,例如血清肌酐酸>3.5mg/dL,或腎絲球過濾率<30ml/min,或腎臟已經萎縮到小於8公分時,此時可以不需腎臟穿刺檢查,直接保守治療即可。
確定診斷後,如果每日尿蛋白小於4克(一般正常人為小於0.2克),可先使用血壓藥(ACEI或ARB類)進行降尿蛋白治療先觀察半年,幸運的話尿蛋白會減少,水腫會改善,如果療效不好再進入第二階段即免疫抑制治療;然而如果雖然每日尿蛋白小於四克但下肢水腫很嚴重,恐怕患者無法耐心等待血壓藥降尿蛋白治療的緩慢效果,會急於趕快開始免疫抑制治療。
膜性腎絲球腎炎的免疫抑制療法以二合一藥物合併治療為主。常用的藥物組合為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但免疫抑制也要注意預防感染風險,需在安全監控下慢慢「匍匐」前進,初期可以較頻繁回診,密集討論用藥安全與藥效反應。[註:有位女士每1-2週搭高鐵來就診,直到第四個月終於看到尿蛋白大量減少]
一般經驗看來,如圖示這兩位病患,治療反應與病程很類似,約在第三個月尿液試紙的尿蛋白反應可以從三價變為兩價,再三個月尿液試紙的尿蛋白反應可以從兩價變為一價,再三個月尿液試紙尿蛋白反應可以從一價甚至消失。
總之,這是個緩慢的治療過程,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耐心、小心、信心與配合。
如果民眾對於治療指引有興趣,可以查詢國際腎臟醫學會(ISN)在2012年腎絲球腎炎的臨床治療指引,到KDIGO的官網(https://kdigo.org/)的臨床指引(https://kdigo.org/guidelines)的下載頁面(https://kdigo.org/guidelines/gn/)就可下載英文版Glomerulonephritis (GN) 治療指引,下載後共有143頁,其中第15-16頁在介紹原發性膜性腎絲球腎炎的治療。
以上介紹只是大原則,病程發展只是大概不見得都完全一模一樣;治療上臨床治療指引只是推薦,個人是否有特殊體況,如何治療要諮詢專業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