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5日

高齡醫療的倫理考量


隨著台灣族群人口快速老化,病房裡年長的患者日益增多!

有一天,一位八十歲阿婆出院後回診,阿婆坐著輪椅,兒子推著她陪診,猶記兩週前她住院時,阿婆因陳舊性中風活動不便,是臥床失智狀態,雖眼神清晰,但不太會病痛表達。

我本能的問候,阿桑最近好嗎?,沒想到阿婆潸然落淚,我被她突然的反應嚇了一跳。

阿婆的兒子說:她是因很感謝你們的治療才流下眼淚。

其實我心裡知道,與其說是我們治好了她,其實是命運治好了她!

當初阿婆首日住院時,是發高燒與肺炎的狀態。通常醫生在治療肺炎時,都會本能的將肺炎患者區分為社區型肺炎或醫療機構肺炎兩大類,然後依據國際治療指引選用推薦的抗生素治療。

除了X光之外,有時會再佐以胸部電腦斷層檢查;至於需不需要再做氣管鏡檢查,因為支氣管內視鏡是經由氣管刷洗取得深部氣管分泌物以更正確鑑定病原體,求得更正確的診斷,因為是侵入性檢查,這對高齡患者的必要性其實正反意見都有!

我在當第一年住院醫師時,有一次值班時遇到一位高齡長輩胃痛,當我建議家屬讓患者隔天做胃鏡時,當時被狠狠的責備一頓,內容不外乎是當醫師怎麼這麼沒人性,還要老人家做侵入性檢查,後來那位長者被診斷為胃癌

高齡醫療首重溝通,不論檢查最後是否有沒有執行,醫病雙方的共識決定很重要!

此外,家屬也分為很多類型,大多是忙於上班委託外勞或看護照顧長輩者,也有的家族輪流照顧住院長輩的;有的希望保守治療陪伴長者走這人生最後一段,有的則積極治療不放過一絲一毫希望!

這位阿婆的家屬是屬於少見的積極治療型的,甚至還主動要求要支氣管鏡檢查,對於失智臥床還會喘的老者,有時醫師都還會徘徊在到底該不該安排這樣的檢查,最主要的,雖然患者失智臥床,她的下意識到底願不願意接受這種侵入性檢查?

不料支氣管鏡檢查的結果,阿婆的痰液細菌特別頑固且強悍,而且只有唯一一種最高階抗生素有效,這個結果,讓專業醫師感到意外。

經由抗生素的變更使用,阿婆病況快速改善,神智狀況也略為好轉。

出院回診時,我問候她:「阿桑最近好嗎?」,阿婆雖然不語落淚,我能感受她重獲新生的感動,但那不是醫師本身的功勞,超越高齡醫療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形而上的東西,那是「倫理」

我們追求的是,共同努力後,最終的結果醫病都能接受!

2018年7月31日

慢性腎衰竭之三種治療 (含風險評估)

/張浤榮 (腎臟科醫師)
   
    腎臟衰竭或尿毒症是一種慢性病,當腎臟剩餘功能不足,逐漸無法維持生理功能時,患者通常會陷入迷惘失落,此時醫師會建議患者提早了解腎臟衰竭之三種治療模式,目的是要提前準備、減少尿毒症發病前後的罹病率、住院率、或生命風險!

    患者若因心情糾結仍無法接受醫師的建議,醫師也不能強逼患者接受治療準備,只是隨著尿毒症發病的過程,患者會有掛急診住院、插管洗腎、甚至住加護病房的風險。而如果可以提早接受醫療團隊的建議,這些風險都可以避免。

    腎臟衰竭之三種治療,簡言之就是腎臟移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以下比較這三種治療。

腎臟移植

      腎臟移植具有存活率長、生活品質佳及國家給付較為經濟的三大優點。缺點是國內腎源很少,目前最快的腎源就是經由親屬間捐贈,所謂親屬間器官捐贈是指五等親以內,捐腎者與受腎者都同時需要接受腎臟科、泌尿科、心臟科及身心科的審核評估。通過全部評估後還需經醫院的倫理委員會開會審核,確定全部妥善才可執行。

    如果沒有親屬間捐贈的可能,可以在洗腎後登記器官等候登錄,目前國內規定在建立長期洗腎管路後才能登記器官等候登錄,在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的官方網站(https://www.torsc.org.tw/)都可以看到最新資料,截至108.9.17,有7866人等候腎移植,今年有180人已經腎移植。已在等候名單但尚未等到移植者,仍需於3-6個定期回診更新登錄資料。

    至於甚麼時間點移植最好,根據美國移植受者登記資料庫(The Scientific Registry of Transplant Recipients: SRTR)的研究統計資料,美國腎移植患者平均自洗腎起等候時間3.8年,若以移植後三年受腎者存活率為觀察目標,隨著洗腎時間的增加,該指標風險由0逐漸增加,也就是越早腎移植這個風險越小,也可以說快要洗腎前接受腎移植風險最小(如下圖)


如果不考慮或不適合移植,就需透析(俗稱洗腎),洗腎有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兩種。


血液透析
    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之患者,左手前臂必需先接受血管動靜脈吻合手術。

圖片引用來源
如上圖,動靜脈血管吻合手術剛做好,血管還沒變粗,大約需一個月才能打針供洗腎用。

如上圖,動靜脈血管吻合手術做好約一個月後,血管已變粗,可以打針供洗腎用

    接受此手術後,還需要一個月時間,經動靜脈吻合的血管會逐漸變粗,足供打針洗腎之用,一般不會在一個月內使用該血管洗腎,因為怕減少血管使用壽命。如果患者感到將要發病(噁心、食慾不振),或醫師告知將要發病,可提早一個月前將血管動靜脈吻合手術做好,萬一尿毒症發病時,只要直接去門診洗腎室接受治療即可,洗腎門診後甚至可以回家,可以避免急診住院、插臨時洗腎管、甚至住院一週的風險。

    穩定血液透析的患者,需每週到醫院洗腎三次,每次四小時。

    患者若無法接受提前左手前臂血管動靜脈吻合手術的建議,醫師也無法強逼患者,只是一旦尿毒症發病時,患者會因呼吸喘、食慾不振、嘔吐、水腫、無法平躺睡覺、甚至神智不清等症狀掛急診需住院,此時因沒有預先做好的動靜脈吻合的血管可供洗腎之用,只好插臨時洗腎雙腔導管(Double lumen catheter)洗腎,嚴重者有住加護病房的風險。而如果可以提早接受醫療團隊的建議,這些風險都可以避免。


      再者,臨時洗腎管(Double lumen catheter)雖有可供緊急洗腎治療之方便,但仍具有插管風險及感染風險,而且只能使用四週。接近四週時若仍無左手前臂動靜脈吻合血管可用,必需拔除臨時洗腎管另外移位再插管,所以通常接受臨時洗腎插管管,經洗腎1-3次後症狀穩定時,醫師就會建議趕快做左手前臂血管動靜脈吻合手術以免四周後無血液管路可供洗腎。

    臨時洗腎管可以置入的地方通常有三處,依國際醫療建議其優先順位分別為頸部、其次為大腿近鼠蹊部、最後才是鎖骨下。臨時洗腎管常見之風險還有管路細菌感染造成菌血症,菌種通常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若菌血症感染發生需再住院治療7-10天。

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俗稱洗肚子,就是利用腹膜為過濾器,利用透析藥水灌進肚子進行尿毒素與積水的清除。在家裡就可以自己執行透析,生活上較為方便。然而因為腹膜透析藥水多為含糖藥水,若糖尿病患者要接受腹膜透析需謹慎考慮,但也不是絕對不行。

    選擇腹膜透析之患者,要在尿毒發病前三週接受腹膜透析管腹部植管手術,如果提前準備的時間來不及,發病時也是需要先插頸部臨時洗腎管(Double lumen catheter)洗腎。

    腹膜透析又分兩種,一種是手工換液,另一種是機器輔助自動換液。手工換液者每日換液四次,每次半小時,通常為早上、中午、黃昏、睡前。機器輔助自動換液者於睡前將腹膜管路接妥自動腹膜透析機器,一邊睡覺一邊自動換液洗腎,不會影響睡眠,天亮後將管路拆除再去上班。
    

2018年6月18日

參加日本第61屆腎臟年會,今年在新潟舉行

講者介紹尿毒素對策與慢性腎病的治療戰略 

今年9月21-24日台北要舉辦亞洲AKI-CRRT大會
學會特別到日本擺攤位為台灣讚聲
為台灣及腎醫學會加油

今年日本腎醫年會在新潟舉行,有公車沒地鐵的城市,
這裡有名的是米和米菓

慢性腎病患者之常規血液檢驗判讀與治療



為方便患者瞭解血液報告,介紹常用指標的判讀方法
1.       慢性腎病會血磷偏高:若腎絲球過濾率在15-60之間,血磷的正常範圍為:2.7-4.6 mg/dL;若腎絲球過濾率<15、血磷的正常範圍為:3.5-5.5 mg/dL
2.      血磷過高會加速骨頭退化及血管鈣化,故需低磷飲食或服用降磷劑。
3.      慢性腎病會血鉀偏高:血鉀正常範圍 3.5-5.0 mg/dL
4.      血鉀過高會有心律不整風險:故需低鉀飲食或服用降鉀藥粉。
5.      慢性腎病會血鈣偏低:腎絲球過濾率在15-60之間、血鈣正常範圍8.4-10.4 mg/dL;若腎絲球過濾率<15、血鈣正常範圍為8.4-9.5 mg/dL
6.      血鈣過低易腳抽筋:可服用小劑量鈣片或預防腳抽筋藥物。
7.      慢性腎病會貧血:貧血會疲勞、心悸、蒼白、呼吸急促、頭暈、胸悶、手腳冰涼。定期紅血球生成素皮下注射可以矯正腎性貧血(但腎絲球過濾率 <15時健保才給付)
8.      若合併缺鐵可合併補鐵治療。
9.      慢性腎病會血壓高:血壓高會引起腎血管收縮,使已經退步的腎絲球過濾率更加惡化,良好的血壓控制可維持充足的腎臟灌流,扮演腎保護的效果。

2018年5月20日

東南亞演講



上週受邀到東南亞演講
演講前與醫師吃飯聊天時
討論到透析病人的治療品質與存活率

台灣透析的優良品質是有目共睹的
後來我在演講內容中增加了腎臟醫學會每年的透析院所訪視介紹
感覺到他們很注意在聽
希望對他們有幫助

台灣透析院所訪視的品質查核共分五章,分別是
第一章    病患安全,16項安全檢查
第二章    醫療作業是否適當,16項品質指標檢覈
第三章    護理照護是否適切,13項護理指標檢查
第四章    人力素質提升及品質促進,5項人力指標
第五章    經營管理之合理性,22項管理指標

以貧血為例,不但看受檢率,血色素分布、也看EPO使用合理性
以品管角度來看實在很週到

每年在這些品質監控的把關下
我看治療品質不好都難
患者平均壽命也會隨之延長


2018/5

2018年4月24日

移植患者需不需要 注射麻疹疫苗?


近日因麻疹疫情發生,許多移植患者陸續詢問需不需要施打麻疹疫苗?以下引用美國ChongAvery兩位學者於20177月在Clinical Therapeutics雜誌所發表的建議: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是用來預防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活性減毒疫苗,只要是活性減毒疫苗在免疫抑制的病人不建議施打
帶狀疱疹病毒疫苗也是活性減毒疫苗也不建議免疫抑制病人施打
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疫苗在血清陰性的小兒器官移植受者(肝臟或腎)要考慮施打,而且必需免疫抑制維持在低劑量以及最近沒有器官排斥的現象時才打。


2018年4月3日

腎臟保護其實就是微血管保護 (Microvascular protection)




文/張浤榮

有位中年女士
因有三高以及腎功能不佳經轉介來初診
經瞭解與檢驗後發現
腎功能肌酐酸為1.90 mg/dl
建議她原來使用的藥物做些調整
將經由腎代謝的藥物劑量略減
並沒有加開任何藥物
回診時發現肌酐酸進步到1.68 mg/dl
沒有加開任何藥物
請她原來的藥物繼續使用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

因為腎臟是屬於Target organ,也有人說腎臟是End organ末梢器官
以血管的觀點來看的話,腎臟是血管的最末稍,也就是佈滿微血管的器官
所以腎臟保護,其實就是微血管保護microvascular protection

就大血管保護而言,關於三高的處方劑量較沒有拘束,相對上較可以盡情發揮,因為腎絲球結構正常,腎功能代謝良好,即是處方稍微過量對腎臟造成壓力,腎功能仍可以代謝與適當代償,不會造成肌肝酸異動或惡化的結果。
  

而就小血管保護或微血管保護microvascular protection而言,就很不一樣,在腎臟科就診的病人因腎功能不良,也就是腎絲球或腎組織有某種程度之顯微結構異常(只是沒做腎切片證實),在這種情況下,各種藥物的處方劑量必須錙銖必較,各種藥物的代謝都不能影響腎絲球灌流,才不會引起腎功能惡化。(這也是腎臟科門診考量較多,等候時間較久的原因)

2018年4月1日

巧遇馬兜鈴



巧遇馬兜鈴

這天來到羅望子農場
老闆很熱情為大家導覽
園區中很驚訝看到竟有馬兜鈴植物

我的博士論文研究馬兜鈴對泌尿細胞致癌的影響
馬兜鈴酸除了會導致腎臟纖維化、腎衰竭,還有泌尿系統致癌特性

雖然經常在教學場合經常介紹馬兜鈴酸
但在真實世界看到馬兜鈴還真是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