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時我曾到日本東京醫科大學八王子醫院擔任訪問學者,期間也受邀在該院發表兩個主題的演講,其中一個主題是關於我的博士論文分享,向日本醫師介紹中草藥馬兜鈴酸與腎病變以及泌尿系統癌症的關聯,所引用之證據有細胞研究、動物研究以及人類統計之證據。(註:雖然名為中草藥馬兜鈴酸與腎病變,但是這是世界關心的話題)
註:張浤榮關於中草藥馬兜鈴酸博士論文
註:張浤榮與劉秉慧老師共同指導研究生,主題為:馬兜鈴酸在人類腎細胞株所誘發的氧化壓力及其影響
在日本時,我每日跟日本醫師一起查房或門診,2008年時我觀察到一個特別的現象,就是日本腎臟科病房的住院患者,平均年齡都很大,超過八十幾歲的人很多,而且長輩病況逐漸穩定後,也不太想出院。當時我們中山醫院腎臟科病房的住院患者,大多年齡約六十幾歲,這個差異當時給我的印象很深。
而今2019年,十一個年頭過去,當初我在日本病房的印象已經搬到台灣來了,目前在我們的腎臟科病房,超過80歲長者比比皆是,研究報導台灣是亞州國家族群年齡「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因為生育率小的關係)。
因此,以前不曾見或是很少見的老人腎病,現在都遇見了! 您能想像98歲的長者初發生尿毒症腎衰竭嗎? 98歲的長者發生尿毒症的治療方式也跟五六十歲的中年患者一樣嗎? 相信不論您是否具醫療專業知識,大家都會認為「不應該一樣」。
蛋白尿或腎絲球腎炎可簡單分成「非免疫疾病」及「免疫疾病」兩大類;「非免疫疾病」如糖尿病腎病變在發生蛋白尿時不需免疫抑制劑治療;而「免疫疾病」在治療時則需要免疫抑制劑治療,免疫疾病最常見的腎絲球免疫疾病為IgA腎炎,我們在先前介紹過。http://changhr.blogspot.com/2019/05/iga.html
問題就來了,免疫抑制劑治療有利也有弊,免疫抑制治療可能治癒蛋白尿讓水腫不再發生、但可能誘發感染風險,尤以長者為是,利弊之間需要權衡,療效與風險也都需要讓患者與家屬瞭解,在了解全盤醫療知識後家屬也可以參予醫療決策決定(Share Decision Making),此外,縮短回診間隔可頻繁安全評估並提升病患治療安全。
這是一位74歲男性,尿蛋白3價,合併雙下肢水腫,每日尿蛋白流失量約為7212毫克(7.21克)。其病理診斷為膜性腎絲球腎炎,外院醫師建議保守治療,因水腫與症狀持續,再來本院諮詢。
註:正常人每日尿蛋白流失量小於0.2克;大於3.5克即為嚴重,尿蛋白流失多,血液中白蛋白會過低並導致腳水腫。
註:尿蛋白的檢驗與判讀,請詳這篇文章
註:關於膜性腎絲球腎炎的治療,請詳這篇文章
http://changhr.blogspot.com/2019/04/blog-post_28.html
UPCR約為每日尿蛋白流失總量之估計值,
以此圖為例7212約為每日尿蛋白總流失7212毫克,即7.21克
(正常人每日小於0.2克)
經由雙向溝通,免疫抑制劑治療的全盤介紹,患者與家屬瞭解後決定接受輕度免疫抑制治療蛋白尿與水腫,如圖,治療前每日尿蛋白流失量約為7212毫克(7.21克),接受兩週治療後尿蛋白減為一半約為3738毫克(3.73克),再經一週尿蛋白再減為2308毫克(2.3克),目前無任何治療不適應,預估到達蛋白尿完全緩解之療程約為9-12月,持續監測治療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