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5日

認識IgA腎絲球腎炎與治療


/張浤榮

周老師是高中老師,她說從年輕到現在,每次驗尿都有潛血,為了這件事,每次體檢後都很困擾,體檢報告的紅字警訊都會建議她再去大醫院進一步檢查,但是每次去覆檢的結果,也都不了了之。

是的,這是大多數IgA腎炎的朋友的經驗,如果在重感冒的時候,尿潛血的狀況可能再嚴重一些。

IgA腎炎是一種腎絲球腎炎,顧名思義是因A型免疫球蛋白(IgA)在腎絲球產生沉澱,腎絲球組織在「螢光顯微鏡」下,可看到A型免疫球蛋白散在性的綠色螢光沉澱 [只有這個方法才能確診]


IgA腎炎在臨床上有多重表現,我想用「多面人」來形容IgA腎炎,至於「千面人」這個名詞想保留給紅斑性狼瘡腎炎,因為狼瘡腎炎比IgA腎炎更詭譎多變。

大部分的IgA腎炎的朋友都是以無症狀顯微性血尿來表現,而且腎功能正常,如果在重感冒的時候,顯微性血尿可能會略顯明顯一些,有八成的朋友終其一生腎功能都不會惡化改變。

因為八成患者終其一生腎功能都不會惡化,臨床上如果強烈懷疑是這種情況,不一定要做侵入性腎臟穿刺檢查,不過如果想要證實,或是出現腎功能有可能惡化之警訊(血壓高、蛋白尿多或腎功能異常),只有透過腎臟穿刺取得含有腎絲球的腎皮質組織在「螢光顯微鏡」下看到A型免疫球蛋白散在性的綠色螢光沉澱才算確診。

血尿的原因很多,要診斷腎絲球腎炎所引起的血尿要先排除有無其他血尿原因,如服用抗凝血藥、尿路結石、尿路腫瘤或其他原因……

百分之八十算是相當高的安全比例而且似乎終身無虞,但不代表患者可以不用定期回診,因為偏偏有百分之二十的患者會在十年後進入腎衰竭,如何才能歸於安全的百分之八十這一邊,需要定期與醫師回診討論。

通常會造成IgA腎炎進入腎衰竭有三個危險因子,第一是血壓太高、第二是尿蛋白太多、第三是肌酐酸上升。

血壓高是IgA腎炎腎臟衰竭的最重要危險因子,所以血壓控制是IgA腎炎的朋友最重要的保養方法,血壓控制的目標要比一般人更加嚴格,根據2007年美國腎臟學會雜誌所建議血壓目標應小於125/75 毫米汞柱. (IgA nephropathy. J Am Soc Nephrol. 2007;18:2806-9.).

尿蛋白是另一個風險因素,一般而言,IgA腎炎的朋友常有顯微性血尿,但大部分IgA腎炎的人都是沒有尿蛋白的,如果尿蛋白出現,必需與醫師討論尿蛋白流失的量與是否應該治療。

第三個風險因素是肌酐酸上升,肌酐酸是腎臟功能指標,通常肌酐酸會上升表示可能比較偏向於將來可能會腎衰竭的預後,應該與醫師詳細檢討在生活上、藥物上等各方面是否存在有腎臟惡化風險以及如何控制與治療。

IgA腎炎是台灣最常見的腎絲球腎炎,根據腎臟醫學會蒐集全省各醫院之腎臟穿刺資料由邱顯富醫師彙整發表於BMC Nephrology 2018; 19:6的報導,台灣最常見的原發性腎絲球腎炎是IgA腎炎(26%),第二是局部節段性腎絲球硬化症(21.6%),第三是膜性腎絲球腎炎(20.6%),第四是微小病變腎絲球腎炎(18.5%)

在其他國家中,IgA腎炎也是佔當地所有原發性腎絲球腎炎第一位的還有中國大陸(佔當地腎炎54%),日本(佔當地腎炎53%),澳洲(佔當地腎炎49%),新加坡(佔當地腎炎40%),韓國(佔當地腎炎38%),義大利(佔當地腎炎35%),泰國(佔當地腎炎31%),台灣(佔當地腎炎26%),美國(佔當地腎炎25%)

然而根據中山醫院(本院)十年來的腎臟穿刺資料由蕭匡智醫師與張浤榮醫師彙整發表於台灣腎臟醫學會英文雜誌Acta Nephrologica 2012; 26:68-73。中山醫院十年來最常見的原發性腎絲球腎炎是膜性腎絲球腎炎(31.%),第二是微小病變腎絲球腎炎(21.1%),第三是IgA腎炎(19.5%),第四是局部節段性腎絲球硬化症(15.9%)

根據全省各醫院之腎臟穿刺資料總彙整,IgA腎炎的患者年齡約為40.3±14.4歲,男性佔51.3%37.2%合併有高血壓。

IgA腎炎的患者朋友在接受腎穿刺時的腎臟表現為:35.3%以慢性腎絲球腎炎表現、23.3%腎病症候群(即水腫)來表現、15.3%以無症狀血尿來表現、14.6%以急性腎絲球腎炎來表現、8%以急性腎損傷來表現、3.3%以新月型腎病變腎絲球腎炎來表現。

在治療方面,國際腎臟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ephrology)2012年發表治療指引,在確定診斷後於治療前,可先評估是否有腎臟惡化的危險因子、是否有造成IgA腎炎續發原因,而所謂腎臟惡化的危險因子,前已敘述即蛋白尿量、血壓、腎絲球過濾率(腎功能或肌酐酸),病理特徵也可為預後的預測因子。

2007年腎臟界第一名的美國腎臟醫學會雜誌J AmSoc Nephrol.2007;18:2806-2809發表下列治療流程圖,雖然強調了IgA腎炎最主要的血壓控制以及治療流程觀念,但我認為這個流程還是有需要檢討調整的地方,譬如假設有位患者每日蛋白尿4, 血液白蛋白低下合併全身水腫、但腎功能穩定且正常,依照這個治療流程圖的建議只要觀察監視就好,個人認為這類患者臨床上應該會急於趕快治療消除水腫而不會只想要保守慢慢等待。


2012年國際腎臟學會治療指引強調,如果每日尿蛋白介於0.5-1克,建議用ACEIARB類降血壓藥治療(目的是降尿蛋白),如果每日尿蛋白大於1克,更要用ACEIARB類降血壓藥(目的是希望降低尿蛋白到每日<1); 至於血壓控制的目標,如果每日尿蛋白<1克,血壓控制的目標可為130/80 毫米汞柱,如果每日尿蛋白>1克,血壓控制的目標應更積極至<125/75毫米汞柱。

3-6個月降尿蛋白血壓控制後,如果尿蛋白還是大於每日1(且腎絲球過濾率必需>50 ml/min/1.73m2),可考慮給予6個月類固醇單方治療。[2012年國際腎臟學會治療指引]

2012年的國際腎臟學會治療指引,對於特定患者除了類固醇治療以外,若還要加上第二種免疫抑制劑者,也提出了一些免疫抑制藥物的注意事項。

此外,治療指引也認為魚油(Fish Oil)對於IgA腎炎患者是有幫助的,建議IgA腎炎朋友可買來保養。

至於早期相當流行的抗血小板藥物,以及切除扁桃腺治療,治療指引已不推薦這兩項。

如前所述,IgA 腎炎有多面相,雖然有八成患者終身腎功能無恙,但畢竟約有兩成患者朋友會逐漸腎功能惡化,此類患者朋友可能會心情壓力沉重,建議與醫師共同討論努力面對,尋求適當的治療機會(或免疫抑制或預防腎纖維化),企圖讓腎功能惡化減緩。如我另一篇介紹日本學者的文章IgA腎炎的不歸點所提及,IgA腎炎患者的肌酐酸,一旦超過2mg/dL,就可能不會再回到2mg/dL以下,但是不等於肌酐酸超過2mg/dL以上的患者,就應放棄不治療,還是要有量身訂做的個人化治療策略,來減緩腎功能的惡化。

介紹初次治療個案:如下圖46歲陳先生,IgA腎炎初表現尿蛋白約每日10.89(正常小於0.2),經治療9天後每日尿蛋白為8.5克,再一週每日尿蛋白為6.2克,再一週每日尿蛋白為0.22克,再一週每日尿蛋白為0.136(正常小於0.2)[註:這是治療反應良好新個案,治療反應並非每個人都一樣]



介紹覆發治療個案:如下圖45歲王先生,於2009年初診斷IgA腎炎時,如同前述46歲陳先生之初次治療效果同樣良好,一週治療就已經蛋白尿完全緩解,但於2011/2第一次覆發時,既有單方治療已無無法蛋白尿再緩解,反覆治療一年不易緩解,直到2012/1第一次來我的門診,給予雙重治療,一週後幸運蛋白尿再度緩解。



介紹IgA腎炎合併新月型腎病變治療個案:如同我的另一篇文章所述,合併新月型腎病變(又稱快速進展性腎絲球腎炎)是一種很不好的腎絲球腎炎病變,若不及時治療有可能半年後大部分會洗腎,依前所提及腎臟醫學會的統計資料中,國內IgA腎炎有3.3%會合併有新月型腎病變,這位34歲林小姐於2015/3初表現為尿液試紙呈蛋白尿4+,約為每日尿蛋白4.2克,經免疫抑制治療四個月後於2017/7尿液試紙蛋白尿反應竟然歸零,約為每日尿蛋白0.2克以下(即正常)[註:這也是治療反應良好個案,治療反應並非每個人都一樣]




IgA腎炎具有多面向(即多種)臨床表現,患者朋友應瞭解自己的IgA腎炎表現的所在歸類,以及了解照顧重點、並定期追蹤。

註:本文患者資料經去聯結保護處理。



2019年5月17日

受邀基隆長庚交流演講

2019/5/16 受邀基隆長庚腎臟科演講,與腎臟科前輩與同好探討 「Treatment Update  of Primary Glomerulonephritis- integration of KDIGO and KDOQI guidelines(原發性腎絲球腎炎之治療更新-國際腎臟指引與美國指引之整合)






2019/5/17受邀基隆長庚全院演講,介紹「Mainstream progress in kidney transplant immunosupression(腎臟移植免疫抑制之主流進展)













2019年5月14日

三酸甘油脂與高糖水果


2019/5/14  /張浤榮 (腎臟科醫師)

今天有一件很巧的事,有兩位門診朋友三酸甘油脂好高好高,但低密度膽固醇和空腹血糖都很正常!

一般三酸甘油脂好高的原因不外乎是喜吃油炸食物、常喝酒、愛喝含糖飲料、血糖過高等等…

但這兩位朋友以上這些原因都沒有….

原來他們共同的原因是「喜歡吃水果」,這個原因很少見但今天很巧同時出現兩位,提醒大家夏天吃水果,高甜度的要注意不要過量吃到血脂高喔…



相關網路文章

2019年5月3日

快速進展性新月形腎絲球腎炎之治療





免除洗腎之虞,陳女士之快速進展性新月形腎絲球腎炎治癒
/張浤榮

    陳女士因乾咳數月之苦,於20093月時被胸腔科醫師發現腎功能不良、貧血、蛋白尿及和血尿轉到腎臟科張浤榮醫師門診,陳女士當年60歲,腎功能指標肌酐酸為2.4mg/dL,臉色蒼白血色素只有8.4g/dL

    腎臟功能不好常會合併貧血,而貧血通常是慢性的過程,需要一段時間才會產生,而急性腎衰竭的患者因病程短暫不太會貧血,因此,陳女士的初診紀錄被懷疑是「慢性腎衰竭」。

    接著安排腎臟超音波確認是否兩腎是否萎縮?然而陳女士的腎臟超音波竟很正常,左右腎都是11.5公分,腎臟不但沒萎縮反而還略大一點點,陳女士的腎病可能不是慢性腎衰竭。

    平常我們熟知的腎病類型,通常是急性腎衰竭或是慢性腎衰竭,現在要介紹的是另一種,陳女士經過腎臟穿刺檢查證實是「快速進展性」新月型腎絲球腎炎,住院檢查當天腎功能更惡化到肌酐酸為3.1mg/dL

    張浤榮表示,快速進展性腎絲球腎炎的特徵就是腎功能會迅速喪失(通常在三個月內腎絲球過濾率下降一半),腎臟病理組織檢查可見到腎絲球中有「新月」形成。這種「月」並不是美麗的「中秋圓月」,而是很凶狠的「彎刀月」,如果不及時治療,有九成患者甚至會在半年後進入洗腎。

    其他特徵還有嚴重的血尿和蛋白尿,有時整日會超過3克蛋白質流失合併水腫。有些患者還會出現高血壓。更嚴重者是明顯的少尿或無尿,這強烈暗示預後不良。

    快速進展性腎絲球腎炎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抗腎小球基底膜(anti-GBM)抗體疾病,腎臟螢光免疫染色可見沿著腎小球基底膜的線形沉澱;第二類是免疫複合體沉澱,腎臟螢光免疫染色可見免疫複合體的顆粒散在性沉澱;第三類最常見,是既無抗腎小球基底膜(anti-GBM)抗體也無免疫複合體沉澱,有時會合併咳血,陳女士的腎病就是第三型這一種。

    張浤榮表示:其他在腎衰竭時也不太會腎萎縮的腎病還有糖尿病、類澱粉沉著症、多發性骨髓瘤、多囊腎等等。

    陳女士的腎臟疾病經過本院標準診斷程序,接著以免疫抑制劑積極治療,兩個月後腎功能恢復至肌酐酸1.5mg/dL,再過半年腎功能恢復正常至肌酐酸1.1mg/dL,到目前2019年為止,陳女士的腎功能還是維持正常在1.1mg/dL











2019年4月28日

原發性膜性腎絲球腎炎之治療


    文/張浤榮

    膜性腎絲球腎炎是蛋白尿原因的其中一種,又分為兩種類型,分別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兩種,所謂原發性是指由腎臟本身的原因產生的,而次發性是指由身體其他原因所產生的。

    通常次發性膜性腎絲球腎炎之治療需要根據其背景原因去探討,因此不在本文所討論的範圍。

    原發性膜性腎絲球腎炎好發於50-60歲的年齡層間,其病程相較其他疾病的預後較為溫和,會達到洗腎的機會略少,但仍有約10-20%左右的患者將來可能進展到需要洗腎。

    膜性腎絲球腎炎在腎臟病理檢查的三個項目中,分別是光學顯微鏡、螢光顯微鏡與電子顯微鏡,都各有其獨有的特徵。因此,如果沒有接受腎臟細針穿刺病理檢查,就無法確定診斷。

    然而,是不是所有病人都要接受腎臟細針穿刺病理檢查呢? 如果患者發現疾病或尋找醫師的時機已經太晚,例如血清肌酐酸>3.5mg/dL,或腎絲球過濾率<30ml/min,或腎臟已經萎縮到小於8公分時,此時可以不需腎臟穿刺檢查,直接保守治療即可。

    確定診斷後,如果每日尿蛋白小於4(一般正常人為小於0.2),可先使用血壓藥(ACEIARB)進行降尿蛋白治療先觀察半年,幸運的話尿蛋白會減少,水腫會改善,如果療效不好再進入第二階段即免疫抑制治療;然而如果雖然每日尿蛋白小於四克但下肢水腫很嚴重,恐怕患者無法耐心等待血壓藥降尿蛋白治療的緩慢效果,會急於趕快開始免疫抑制治療。

    膜性腎絲球腎炎的免疫抑制療法以二合一藥物合併治療為主。常用的藥物組合為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但免疫抑制也要注意預防感染風險,需在安全監控下慢慢匍匐前進,初期可以較頻繁回診,密集討論用藥安全與藥效反應。[註:有位女士每1-2週搭高鐵來就診,直到第四個月終於看到尿蛋白大量減少]

    一般經驗看來,如圖示這兩位病患,治療反應與病程很類似,約在第三個月尿液試紙的尿蛋白反應可以從三價變為兩價,再三個月尿液試紙的尿蛋白反應可以從兩價變為一價,再三個月尿液試紙尿蛋白反應可以從一價甚至消失。




    總之,這是個緩慢的治療過程,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耐心、小心、信心與配合。

    如果民眾對於治療指引有興趣,可以查詢國際腎臟醫學會(ISN)2012年腎絲球腎炎的臨床治療指引,到KDIGO的官網(https://kdigo.org/)的臨床指引(https://kdigo.org/guidelines)的下載頁面(https://kdigo.org/guidelines/gn/)就可下載英文版Glomerulonephritis (GN) 治療指引,下載後共有143頁,其中第15-16頁在介紹原發性膜性腎絲球腎炎的治療。




    以上介紹只是大原則,病程發展只是大概不見得都完全一模一樣;治療上臨床治療指引只是推薦,個人是否有特殊體況,如何治療要諮詢專業醫師。


2019年4月26日

可以延長壽命的兩種降血糖藥物

/張浤榮 (腎臟科醫師觀點)




    2007年美國醫師Nissen提出糖尿病用藥Rosiglitazone(Avandia)具有心肌梗塞及心血管死亡風險,導致該藥物下市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從此開始要求所有糖尿病新藥在上市前必需通過心血管預後評估,確定心血管安全後才准許上市。

    到目前2019年,已經陸陸續續有許多新藥通過安全評估,這些過程帶給藥廠莫大的成本,但其結果帶給糖尿病患者莫大福音。原本使用糖尿病藥物的目的只是要降血糖而已,而今,有些藥物甚至還有保護腎臟,甚至延長壽命的額外好處,實在令人驚訝! (請參考另一篇文章)

    然而,最好的不見得是最適合的,最好的車也不見得適合每個人開,所以,為每位個人量身訂做的處方組合才是最好的。

    先介紹兩種臨床研究發現可以延長壽命的兩種降血糖藥,第一類是SGLT2抑制劑,這類藥物可以從腎臟阻止糖份回收,導致糖份從尿液排出,由於兼具排鈉、排水、排尿酸、降血壓、降體重等心血管綜合益處,在存活分析統計時,使用者與對照組竟然在第三個月就呈現有意義的差別,目前市面上這類藥物有三種廠牌,分別是恩排糖 (Jardiance)可拿糖(Canaglu),福適佳(Forxiga);不過腎絲球過濾率前兩者要大於或等於30 mL/min才可使用,後者要大於或等於45 mL/min才可使用 [也就是腎功能愈正常時才愈有效,當腎臟功能不好時,腎小管功能已受損,以藥物利用腎小管功能阻止回收糖份,讓尿糖排出的效果就變差了]

    此外,SGLT2抑制劑不但具有延長壽命的分析結果,而且還有保護腎臟的效果,其保護機轉我們將在另一篇文章說明。

    第二種可以延長壽命的糖尿病用藥是針劑,為GLP-1受體促效劑(這並不是胰島素),所以,要施打胰島素之前,可以優先選用這種GLP-1受體促效劑。這種藥能活化胰島細胞膜上的GLP-1受體,導致胰島素釋放、也會減少昇糖素的分泌,並會延遲胃部排空。此類藥物有三種如exenatideliraglutidedulaglutide等,但其中只有liraglutide(商品名Victoza) 統計上才具有延長壽命的效果,這是每日施打之針劑。




2019年4月23日

出席2019年國際腎臟病學會(ISN)世界腎臟病大會(WCN2019)

2019 ISN WCN 四月12-15日在澳洲墨爾本召開,我特別跑去聽兒童腎臟病專題,有位加拿大醫師介紹腎病兒童在成年過渡期的適應困難,並以NEVER LET ANYONE STOP YOU勉勵腎病青少年!